NBA词典 大心脏球员:关键时刻得分越多心脏就越大吗?

  欢迎来到“NBA词典”栏目。自1986年CCTV首次转播NBA以来,这项赛事在中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NBA在传播过程中也衍生出不少与专业篮球术语不同的“NBA黑话”,在球迷群体中广泛流传。由于这些黑话并无明确的定义,本栏目旨在运用专业知识,对这些词语进行解读。

  篮球比赛中最振奋人心的表演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视觉效果炸裂的扣篮或封盖,有人认为是所向披靡的高得分表演,而大部分人都会认可,最能刺激肾上腺素的是比赛进入关键时刻,当双方胜负就在一线之间时,期待有人能挺身而出一锤定音。在这些时候,能保持冷静做出正确决策,并完成致胜表现的球员,被称作“大心脏球员”。

  在英语语境下,大心脏球员对应的说法是Mr. Clutch或Mr. Big Shot。放眼NBA历史,以类似绰号闻名的球员中最具知名度的就是杰里-韦斯特,他最广为人知的绰号除了Logo Man就是Mr. Clutch(关键先生)。在韦斯特的职业生涯中,他一次又一次地以出色的表现(投篮和传球给空位队友)赢得比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关键时刻发挥是1970年总决赛对阵尼克斯的后场超远绝平。

  去年,NBA以韦斯特的名字命名了年度最佳关键球员奖和奖项奖杯,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关键时刻为队友做出最佳表现的球员。不过,该奖项的评选标准尚无定论,究竟什么才算“大心脏球员”还有很大讨论空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用压哨制胜球(投篮者球队打平或落后,投进后取胜且比赛时间走完)的数量来衡量大心脏球员的标准。根据BBR的数据统计,统治这项数据的是迈克尔-乔丹,他整个生涯一共投进了9次制胜球。并列第二的是投进8次的科比-布莱恩特和乔-约翰逊,现役球员中排名最高的是勒布朗-詹姆斯(7次),与保罗-皮尔斯并列历史第四。

  上述球员绝对都算得上大心脏球员,但该项数据顶多描绘了大心脏球员能力的一个切面而非全部。例如,年度最佳关键球员奖项命名者韦斯特,整个生涯常规赛加季后赛一共投进过4记压哨制胜球,并不算多。再比如,上赛季荣获年度最佳关键球员的斯蒂芬-库里,他整个赛季都没有投进过压哨制胜球。

  “压哨致胜球”的定义过于苛刻,仅关注比赛最后一个回合的表现,并且对比赛胜负结果进行了严格限定。后续民间也衍生出诸如压哨绝杀或绝平、最后3秒内投进绝杀或绝平等类似的概念,以尝试拓宽对球员关键时刻表现的定义。这类概念作为衡量大心脏球员的标准,会陷入幸存者偏差的误区,因为人们只会记得那些投进的绝杀,还有更多没投进的球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之中。

  NBA官方对关键时刻(Clutch Time)的定义为比赛时间还剩5分钟以及加时,双方分差在5分之内的时间段。相较于压哨制胜球,明确定义后的关键时刻有更大的样本作为参考,且限制更少。过去两年年度最佳关键球员的六名候选人,当赛季关键时刻的总得分都排进了联盟前五,而两位赢家福克斯和库里则是当赛季关键时刻的联盟得分王。

  即使扩大了样本量,放宽了条件限制,官方关键时刻的数据依旧存在局限性。所谓的“比赛时间5分钟且双方分差5分之内”的关键球阶段,有可能并非具有连续性的一段时间:假设比赛时间不足5分钟,A队领先B队4分,此时算关键球;A队得2分后,双方分差变为6分,此时不算关键球;随后B队再得2分,此时又属于关键球了。

  类似断点式的采样会产生不少问题。比如分差长期僵持5分左右,有些球员的得分就不会被计入关键时刻得分;比如按照上述场景,双方都没有再得分,A队最后赢球,关键时刻双方球队的数据就会记为A队赢4分而B队没有得分。

  由于进入关键时刻时双方本身就会有原始分差,再加上采样断点的影响,还会出现关键时刻正负值和战绩“两头跑”的情况。比如22-23赛季关键时刻总得分前五的球员里,德玛尔-德罗赞累积正负值为+8,球队战绩为14胜20负,杰伦-布伦森累积正负值-8,球队战绩为19胜16负。

  另外有人提出,关键时刻“5分钟”和“5分之内”的定义过于宽泛。在这个定义下,22-23赛季常规赛中一共有2105分钟的关键球——与球迷感官认知的“关键时刻”并不一致。假如我们将条件缩小为比赛时间还剩3分钟以及加时,双方分差在5分之内的时间段,那么过去两个赛季常规赛的球员表现如下:

  目前,官方采集的球员关键时刻数据中,相对参考度最高的还是得分,这也反映在联盟过去两个赛季的年度最佳关键球员评选中——关键时刻得分越多的球员,越容易被球迷视为大心脏球员。

  得分是一项累积型数据,只有打关键球的时间足够多才能积攒起优势,这意味着在强队效力的球员会被排除在外,因为他们的球队大概率根本不用打关键球就已取胜。例如,今年夺冠的凯尔特人,常规赛中关键球场次和时间仅少于独行侠和鹈鹕。

  球员在关键时刻面对的防守也会影响得分的积累,球队在这些时候往往会使用更激进的防守策略,这意味着有些球员比前43分钟更容易遭遇包夹,典型案例是卢卡-东契奇和扬尼斯-安特托昆博。

  总的来说,判断一个球员是否为大心脏球员并没有绝对标准。关键时刻的数据固然重要,但数据采集的局限性和球迷评价标准的主观性使得这种评判变得复杂。数据采集往往受到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像“比赛时间5分钟和分差5分之内”这样的定义虽然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但无法全面涵盖球员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同时,每个球迷心中对“大心脏球员”的定义可能都有所不同,这也使得这种评判充满了主观性和多样性。当然,正是这种复杂性,才让篮球比赛和球员评价变得如此引人入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